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論述,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豐富和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新時代新征程上推動高質量發展,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高質量發展重要論述的核心要義和豐富內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用好改革開放關鍵一招,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一)深化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改革,促進創新發展,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要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加大自主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力度,積極引進、留住和用好海外頂尖人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優化配置創新資源。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要因地制宜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我國傳統產業量大面廣,是就業、收入和民生保障的主要來源。發展新質生產力不要忽視、放棄傳統產業,必須運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各地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從實際出發,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生態環境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
(二)深入實施主體功能區制度和農業農村綜合改革,促進協調發展,加快形成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協調發展,就要找出短板,在補齊短板上多用力,通過補齊短板挖掘發展潛力、增強發展后勁。要著力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統籌區域發展是一個重大課題。要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落實好國土空間規劃,推動各地區根據各自條件,走合理分工、優化發展的路子,使各地比較優勢和主體功能得到有效發揮。推動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呈現新氣象,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不斷提高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
(三)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促進綠色發展,使綠色低碳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底色和未來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大成果;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要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加快建設美麗中國。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加快打造綠色低碳產業鏈供應鏈,形成綠色低碳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我們既要立足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堅持先立后破,發揮好煤炭和煤電的兜底保障作用,也要深入推進能源革命,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加快能源結構綠色低碳轉型。要繼續大力發展光伏、風電等新能源,加強儲能、氫能等能源前沿技術研發應用,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做好傳統能源清潔高效利用,為實現“雙碳”目標作出貢獻。完善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逐步轉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
2024年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世界環境日前后,各地志愿者、環保工作者等以實際行動保護生態環境,守護美麗家園。圖為2024年6月4日,志愿者在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黑龍洞風景區撿拾水面雜物。新華社發 郝群英/攝
(四)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促進開放發展,暢通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指出,過去40年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條件下進行。我們要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并以此形成對全球要素資源的強大吸引力、在激烈國際競爭中的強大競爭力、在全球資源配置中的強大推動力。從全國一盤棋的角度來構建國內大循環,打破行政壁壘和人為障礙,消除地方保護主義和“內卷式”惡性競爭,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
要把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有機結合起來,以內循環牽引外循環、以外循環促進內循環,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不動搖,繼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特別是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為中國式現代化拓展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積極參與世界貿易組織改革,推動完善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
(五)深化民生領域制度改革,促進共享發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我們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完善分配制度,讓人民過上高品質生活。要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全面貫徹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的方針,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政策,深化就業體制機制改革,加強勞動者權益保障,持續促進就業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不斷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完善保障標準,切實兜住、兜準、兜牢民生底線。要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體系,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努力實現適度生育水平,努力實現人口高質量發展。
(六)健全安全發展體制機制,有效統籌發展和安全,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安全這個基礎不牢,發展的大廈就會地動山搖。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國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強,經受住了來自政治、經濟、意識形態、自然界等方面的風險挑戰考驗。同時也要看到,當前我國面臨更為嚴峻的國家安全形勢,維護國家安全的統籌協調機制尚不健全,迫切需要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
發展是基礎,要持續深化改革,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以持續壯大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為國家安全提供更為堅實的物質技術保障。安全是底線,要完善安全發展的體制機制,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完善國家安全法治體系、戰略體系、政策體系、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增強防災減災救災和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保障能力,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切實維護經濟安全,確保糧食、能源資源、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提升戰略性資源供應保障能力。完善風險防控機制,提高風險化解能力,鞏固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成果。
推動高質量發展,既要有質的有效提升,也要有量的合理增長,重點是實現合理的經濟增長、充分的就業、穩定的物價、基本平衡的國際收支等。我們要努力使主要經濟指標保持在合理區間,續寫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的新篇章。
詳見:中央財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韓文秀文章《以深化改革促進高質量發展》
(策劃:黎海華 審核:吳強 監制:王兆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