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是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和城市发展能级大幅提升。截至2024年底,已有9.4亿人生活在城镇;19个城市群承载全国75%的人口,贡献了85%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许多城市高楼林立,天际线不断刷出新高度,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拥有摩天大楼最多的国家。
然而,在城市规模不断扩张、高度不断提升的同时,一些城市也存在缺温度的现象:有的城市地上楼宇高耸、道路宽阔,却忽视地下管网建设,导致雨季频现“城市看海”的景象;有的城市把历史文化街区变成商业街,搬走了原住户,城区只有浓重的商业味,没有人间烟火气;也有的城市新城区光鲜亮丽,老城区、城中村却陈旧破败、管理混乱……凡此种种,让一些城市的口碑遭受“滑铁卢”,城市形象受损。
民,乃城之本也。城市工作归根结底是要打造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城市建设不能再过分追求规模,不能盲目攀比摩天大楼的数量和高度,而要在宜居宜业、保护传承、人文关怀等方面下功夫,让城市更有温度。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绝不能像有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那样,一边是繁华的大都市,一边是脏乱的贫民窟。
城市缺少温度的现象何以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关键在于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出了问题。有的领导干部重显绩不重潜绩,愿意做有利于当前、看得见的事情,不愿做有利于长远、打基础的事情。当然,也有能力素质的问题,有的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还不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主要靠过去的经验管理城市,出现规划不合理、治理跟不上等问题。
如何才能让城市不缺温度?近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加强城市工作队伍素质和能力建设”。我们要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抓好一件件能够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的小事、实事,切实提升城市温度。
提高城市温度,要厚植为民情怀。城市工作中诸如地下管网改造、加装电梯、垃圾清运等都非常繁琐,却桩桩连着民心,件件关乎幸福。要把大写的“人”字贯穿城市工作始终,在城市治理上下“绣花”功夫,努力做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城市空气治理、老旧管线改造升级、城市内涝治理等工作,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提高城市温度,要增强历史责任感。历史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城市有记忆有灵魂才能有温度。要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决不能干“拆真建假、拆旧建新”的蠢事。既挖掘阐发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又改善人居环境,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提高城市的温度,还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截至2024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还不到50%,有2亿多农业转移人口有待市民化。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让他们在城乡之间可进可退、进退有据。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是对党员、领导干部能力本领的时代大考。党员、领导干部要以百姓心为心,全面提升城市工作的能力素养、见识水平,全力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让城市有高度更有温度。
(编辑:陈有勇)